德国远征阿富汗
为了勿失勿忘,请大家点击下面两个公众号名片,关注蓝钻硬派故事和哲空空。
1838年春,土耳其东部,黄沙漫天,一个青年普鲁士军官坐在山坡上,神情严肃,目光坚毅,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片刻之间,便在纸上勾勒出一座土耳其堡垒。
很显然,这不是假日里的休闲写生,这个青年普鲁士军官将在未来成为德意志最铁血的将领之一,官至普鲁士元帅、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此时的他还只是担任普鲁士上尉,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执行任务,他的名字叫——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又称老毛奇。
老毛奇
三年前,毛奇被派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担任军事顾问,负责帮助土耳其按照普鲁士军方的标准实现军事现代化。毛奇花了几个月时间,穿越奥斯曼帝国辽阔的疆域,绘制草图,进行测量记录。
青年毛奇通过亲身观察,确信奥斯曼帝国已日薄西山,苏丹王室因极度腐败而抵制改革,最终必将四分五裂,到时群雄逐鹿,欧洲列强势必会为了争抢奥斯曼的地盘而展开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
这场被毛奇提前八十年预测到的战争的残酷性远超他的想象,后世之人将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1839年,毛奇完成了在奥斯曼的任务,风风火火赶回柏林,对其长官说了一句话:时机成熟了。
毛奇建议,绕过英国控制的海上通道,修建一条贯穿巴尔干半岛的铁路,使之成为德意志通往东方最短最快的路线。
毛奇在地图上圈出两个地区——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肥沃地带,以及巴勒斯坦。毛奇将这两个区域称作理想之地,等着德意志人前去殖民,为子孙后代造福。
与此同时,毛奇还提醒,时间紧迫,其他欧洲列强已如秃鹫觅食般,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上空盘旋,德意志却毫无动静,再磨磨磨唧唧,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那个年头(19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鼓吹日耳曼文化的沙文团体层出不穷,其中声量最大的是泛德联盟,它发动了一场运动,旨在建立一个新日耳曼帝国,这个帝国将会从柏林延伸到巴格达甚至更远。
一本名为《德国对土耳其的继承主张》的小册子宣称,若种种事件导致奥斯曼帝国解体,德意志理应加入瓜分行列,没有国家敢正式提出异议。
泛德联盟的理由是,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殖民地最多,俄国拥有西伯利亚和中亚,法国拥有大片非洲土地,而德国较晚加入帝国主义竞争,几乎没啥殖民地。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赶上了对非洲的瓜分,在短短一年时间內,抢到了喀麦隆、非洲西南部和东非的部分地区,但这些地方热浪滔天,瘟疫横行,很少有德国人愿意移民到那里。
顺嘴说一句,当时德国人移民最多的地方是美国,我们熟悉的川宝家族就是于19世纪晚期从德国移民过去的,1885年,特朗普他爷爷弗里德里希漂洋过海,从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移民至美国,经过三代人打拼,攀上权力巅峰。
川普父子
言归正传,当时德国新生人口每年以50万的速度增长,急需扩展“生存空间”(这个后来因希特勒而臭名昭著的说法其实早就有了)。许多德意志媒体鼓吹,“德国的印度”将在奥斯曼帝国废墟中诞生。
泛德联盟鼓吹的这些扩张狂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打嘴炮”,因当时执掌德国大权的是俾斯麦,俾斯麦虽号称铁血宰相,但实际没那么激进,而且脑子是正常的,因此,那些秉持扩张主义的人感到沮丧,直到1888年6月,29岁的威廉二世继承王位,成为德国皇帝。
威廉二世出生时脖子里有一根神经被压住了,导致左臂无法正常发育,比右臂短了好几英寸,有点影响美观,这种“生理残疾”让他变得性情乖戾,总觉得父母因他的生理缺陷不喜欢自己,时常陷入抑郁,一心想干件震动世界的大事来证明自己。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威廉二世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治愈自己被嫌弃的童年。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是威廉二世的外祖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是威廉二世的表兄弟,从小缺爱的威廉二世一直疑心他的两个表兄弟看不起自己。
这个疑心在1890年3月不幸被证实了。
当时,俾斯麦跟威廉二世大吵了一架,在俾斯麦眼里,威廉二世的许多想法都是愚蠢和危险的,面对这么一个傻帽加疯逼,俾斯麦不屑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二人常常吵架。
只是这一次,吵得特别凶,俾斯麦一怒之下,将手里的文件袋砸在地板上,几张机密信件洒了出来,威廉二世一把抓起信件,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不看不要紧,一看直叫威廉二世银牙咬碎,两眼冒火。
信件来自威廉二世的表兄弟乔治五世,乔治五世在给俾斯麦的信中,称他的表哥德皇威廉二世是个不值得信任的“贱人”。
此次争吵后,俾斯麦递交了辞呈,威廉二世马上通过,并在心里开始谋划那件他打小就跃跃欲试的勾当——干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威廉二世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工业突飞猛进,短短十年,德国便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的钢铁年产量只有50万吨,到1895年,钢铁年产量增长到300万吨,此后每5年翻一番。到1907年时,德国取代英国,成为欧洲最大钢铁生产国,而在其他工业领域,德国同样遥遥领先。
1895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给表哥德皇威廉二世发了封密电,内容是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预案,在预案中,乔治五世给威廉二世慷慨地分了一份奥斯曼领土,威廉二世却显得兴致索然,没有表态。
威廉二世所谋者大,不想跟着表弟屁股后面分蛋糕,那么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如今,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成历史,关于威廉二世如何谋划那件“震惊世界的计划”的细节档案也早已解封。
现在看来,威廉二世的这个计划有点……怎么说呢,可以用雷人这个词,而且不是有点雷人,是非常之雷人。
威廉二世打算发动一场针对英、俄的“圣战”,让瞧不起他的那两个表兄弟吃吃苦头,具体来说,就是将英国人赶出印度,将俄国人赶出高加索和中亚。
这个计划的雷人点在于,威廉二世作为一个基督徒,凭啥号召穆斯林发动圣战?这不是疯了吗?
对此,威廉二世山人自有“妙计”,经过老毛奇那一代人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渗透,德国已控制了土耳其的诸多领域,只要说服奥斯曼的苏丹以伊斯兰哈里发的身份下达“圣战”命令,大事可成。
为了实行这个雷人计划,威廉二世不惜做了信仰上的“二五仔”,故意向穆斯林世界放出消息,说德国皇帝已秘密皈依伊斯兰教,将名字改为哈吉·威廉·穆罕默德,还偷偷跑到麦加朝圣。
与此同时,柏林政府精挑细选了一批类似007那样的德国特工来执行任务,用圣战之火点燃东方,一直烧到英属印度。威廉二世给印度王公们去函,策反他们反对英国,并保证事成之后,他们将摆脱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如果“圣战计划”只是威廉二世一个人脑子里的狂想,那么世界大战未必打得起来,但疯狂往往成双,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者恩维尔跟威廉二世一样,也是个不甘寂寞的主儿,二人一拍即合,剑指英俄。
恩维尔
历史总是相似的,法国战神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也曾动过类似的念头,他们曾想向东方进军,穿过波斯和阿富汗,一起袭击英属印度,将英国从世界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谁料,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行,拿破仑就跟亚历山大为如何分赃吵翻了,致使王图霸业功亏一篑。
1914年6月28日,一名塞尔维亚学生击毙了奥匈帝国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德国敦促下,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世界大战箭在弦上。
威廉二世向德国在东方的所有特工和外交官下达命令,要求他们释放整个伊斯兰世界对他英国表兄的愤怒。
不久后,威廉二世的“铁哥们”恩维尔予以回应,他操纵土耳其的苏丹发起针对英国及其盟国的圣战。君士坦丁堡的印刷机昼夜不停,印刷了巨量圣战传单,这些传单被走私散发到埃及、波斯(伊朗)、阿富汗、印度、高加索和中亚。
圣战的传单放出后,收到了效果,到1914年12月1日,大约有1000多名海外锡克教教徒抵达印度旁遮普,几个月后,这个数字增加到8000名。美国一家报纸发了篇报道,标题是《印度人回家参加革命》。
德国答应给这些锡克教教徒提供武器,为此搞了艘名为“拜恩”号的开往东方的大船,船上满载武器,包括50万支左轮手枪,10万支步枪,20万箱弹药和2部无线电台,谁料,这艘满载武器的大船被开战后反水的意大利扣押了。
这些狂热的锡克教教徒抵达印度后,不但没见着武器,还发现这里跟“圣战传单”宣传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传单里说,整个印度处于一种狂热的动乱状态,他们只需稍加煽动,就能点燃印度革命的熊熊烈火,终结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他们看到的事实是,英属印度相当稳定,多数印度人满足于被英国人统治,一些印度顺民不但不加入起义,还向当局告密,把他们“点”了。
上色老照片,一战时期的印度军队
碰了钉子后,威廉二世才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赶紧开会琢磨对策,一番合计后,德国人得出结论:
要想真正煽动起印度人的反英情绪,不能只靠传单,必须派特使亲往游说,而从土耳其到英属印度,需经过波斯和阿富汗,尤其是与当时印度西北接壤的阿富汗,而事成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令英国势力范围內的阿富汗提供方便之门,乃至向同盟国倒戈。
为此,威廉二世派出一个德国特工率领人马秘密远征阿富汗,在他看来,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的是阿富汗的埃米尔(统治者)能否反水、加入圣战,站到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这一边。
成败在此一举。
远征阿富汗的计划出炉时,奥斯曼土耳其的扛把子恩维尔正在高加索地区与俄国激战。
恩维尔之所以同意与威廉二世联手发动圣战,就是为了从俄国手里夺回高加索地区的奥斯曼省份,等高加索攻克后,他还计划向中亚进军,在那里开创一个新的穆斯林帝国,最后,他将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将奥斯曼土耳其向东南扩张至英属印度。
恩维尔炙热的野心遭遇了高加索酷寒的严冬。
1915年冬,高加索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30度,积雪挡在山间通道,随着天气恶化,土、俄交战双方只好暂时休兵。
土耳其司令官向恩维尔建议,等冬天过去,道路恢复通行,再去摧毁俄国人,解放高加索。
恩维尔一听,急眼了,饬令司令官立即采取行动,将俄国军队消灭。
司令官嘟囔道,这无异于自杀。
恩维尔大发雷霆,要不看你以前是我老师,我一枪崩了你。
说罢,恩维尔将司令官撤职,自己接管指挥权,将军队改名为“伊斯兰军”,以彰显圣战底色。没有任何实战指挥经验的恩维尔,统领着9万土耳其士兵,试图在冰天雪地中与俄军决战。
土耳其士兵有许多来自炎热的南方,一些士兵甚至只有轻便的夏季军装,单薄的阿拉伯头巾和皮凉鞋,而俄国士兵则穿着长外套和毡靴,戴着厚厚的皮毛帽子。
土耳其军队在暴雪中挣扎,严寒令伤亡数字飙升,一些军团的人数从1000人减少到100人。
圣诞节那天,2.5万名土耳其士兵试图将俄军包围在萨勒卡默什,并轰炸了俄军的铁路线,若在正常情况下,可将俄军彻底击溃。但在酷寒之下,这2.5万土耳其士兵被活活冻死了1.5万,只有1万人还活着,而残存的士兵也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恩维尔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惨痛代价,他不了解指挥作战的经验,更不了解俄国的冬天,在战前没有运输足够的保暖物资。
更雪上加霜的是,为使士兵快速穿越群山,恩维尔竟命令部队轻装上阵,谎称补给基地就在前方,许多土耳其士兵奉命丢掉大衣和背包,加速行军,谁料,在穿越山脉时,暴风雪来袭,部队死伤大半。
经过恩维尔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他统领的9万名士兵只有1.5万人幸存,成堆的尸体散落在雪地里,被群狼吞食。
俄国版画:土耳其兵败萨勒卡默什
俄国的“冬将军”又立了大功,在恩维尔之前,拿破仑曾折戟于俄罗斯的冬天,在恩维尔之后,一个叫希特勒的狂人再次重蹈覆辙。
恩维尔率残余士兵返回君士坦丁堡,当晚正好赶上一场音乐会,恩维尔洗掉手上的鲜血,兴冲冲跑去听歌。
年轻的土耳其上校凯末尔对恩维尔说,您一定累坏了。
恩维尔没听出讽刺之意,回答道,还好,不是特别累。
凯末尔问,发生了什么事?
恩维尔说,我们打了一场仗,就这样……
凯末尔问,现在情况如何?
恩维尔说,很好。
凯末尔不露声色,轻蔑一笑。
威廉二世和恩维尔主导的这场圣战注定要经历“冰与火”的煎熬。
如果说军事小白恩维尔的“伊斯兰军”在高加索的冰天雪地里崩溃是“冰”,那么威廉二世派去阿富汗喀布尔游说埃米尔的特工们所经历的就是“火”。
这支远征阿富汗的特派团由德产007尼德迈尔上校率领。
出发之前,恩维尔在喀布尔的间谍坚称,若阿富汗的埃米尔收到德皇威廉二世的“准信”,便会二话不说加入圣战,阿富汗人正“燃烧着渴望”,盼望着为邻国印度除掉英国人。
德国特派团的成员假扮成一个巡回马戏团公司,通过中立的罗马尼亚前往君士坦丁堡,他们的行李登记在货运单上,随后由铁路运送过来,行李包括无线电台、步枪、机关枪,都是硬货。
特派团带了黄金白银,用来贿赂伊朗(波斯)和阿富汗的官员,为他们铺平道路,还在行李中带了为埃米尔精心挑选的名贵礼物,包括宝石金表、金制钢笔、金顶手杖、镶嵌有钻石的手枪、双筒望远镜、照相机、指南针、电影放映机、无线电闹钟等。
他们还带上了德国皇帝和土耳其苏丹给埃米尔的私人信件,皇帝和苏丹在信中向埃米尔表达了友谊,并劝告他加入对抗英国和俄国的圣战,此外,他们还带了27封署有德国首相签名的信件,他们要将这些信件送到那些可能反英的印度王公手中。
1915年7月,尼德迈尔上校及其特派团手下从伊斯法罕向东前进,他们将要长途跋涉1000英里,穿越地球上最酷热的沙漠,尽快抵达喀布尔。
尼德迈尔得到消息,英国的巡逻队一直监视着从伊朗向东进入阿富汗的路线,在他们停留的每一个村子,都可能会有间谍把他们出卖给英国人,因此,无论多么疲惫,尼德迈尔都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
离开伊斯法罕的第三天夜里,特派团遭遇了数百条出来觅食的毒蛇,一匹马被毒蛇咬了,倒地而死。尼德迈尔命一队人穿着皮靴,手持皮鞭,在前面开路。
第二天早上,他们终于摆脱了毒蛇,在沙漠里安营,却发现营地里到处都是巨大的蝎子,这些蝎子为了躲避高温,纷纷爬进士兵的衣裤里,以至于许多德国人被蝎子咬到了要害,每次穿裤子时,都必须小心翼翼地抖上几下。
比蛇蝎更恐怖的是酷热,沙漠里早上的温度便已达到40度,德国人携带的巧克力和蜡烛全都融成一团,当他们进入卡维尔盐漠时,早上的气温更是飙升到45度,炙热的风一刮就是一整天,尼德迈尔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看着太阳,它看起来漆黑一片,但如果你背着它,那沙漠就显得雪白一片。
到了夜里,尼德迈尔一行将骆驼和其他野兽的白色骸骨当作路标,水源极为珍贵,但盐漠里偶然碰到的水坑都散发着恶臭,在烈日下被煮沸过多次,喝了这样的水,许多人得了痢疾,上吐下泻,甚至虚脱到晕死过去。
距离喀布尔还有500英里时,英俄注意到了这只通往东方的秘密队伍,英俄两国大为震惊,英国驻麦什德总领事奉命从哈扎拉部落招募了150名前印度士兵,前去拦截德国特派团,而俄国则派遣了哥萨克骑兵前去追击。
节骨眼上,尼德迈尔下令不顾一切撒丫子飞奔,每当队伍精疲力尽时,尼德迈尔就疯狂打鸡血,说他们身上背负着德皇威廉二世的殷切希望以及德国的生死存亡,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人7天內狂奔255英里,用一个半月时间,穿越了严酷的沙漠,把追兵甩在后面。
进入阿富汗边境后,德国特派团的人数减少了一半,马匹则减少了一大半,从170匹变成70匹,为了不因脱水而倒下,他们捏着鼻子,围着一个大水坑,把消毒剂倒进水坑里,然后大口吞咽着满是骆驼粪便的污水。
灌了一肚子粪水后,德国特派团再次启程,狂奔一天一夜,走到一个废弃村庄,他们渴疯了,想在这里找到一口井,却始终没能找到。
快要渴死之前,有人发现了一条废弃的灌溉渠,里面存有一些淡水,德国人赶忙上前豪饮,不料,水里有很多水蛭,德国人顾不得许多,只顾狂饮解渴,任由水蛭钻进皮肤吸血,痛并快乐着。
经过漫长而酷热的危险之旅,德国人于10月2日抵达喀布尔。
在喀布尔,第一批迎接德国特派团的是土耳其人团体,第二批迎接他们的是阿富汗仪仗队,为首的阿富汗军官冲他们高喊:欢迎!
吃了大苦的德国特派团被护送至豪华的喀布尔宾馆休憩,好吃好喝招待,宾馆花园里百花怒放,流水潺潺,与沙漠的遭遇相比,不啻天上人间。
只是,埃米尔此时已离开喀布尔城区,在山中的夏宫里避暑,并不急于返回,把特派团给晾在了这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始终没有埃米尔的消息。德国人开始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越来越受限制,有一次,尼德迈尔想去宾馆外骑马,却被一名手持步枪的哨兵阻止。
尼德迈尔耐心耗尽,决定绝食抗议,他和手下开始拒绝阿富汗厨师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说埃米尔如果再不接见他们,他们就准备饿死在这里。
这招奏效了。
10月26日,距离德国人进入阿富汗两个多月后,3辆劳斯莱斯驶入宾馆,将尼德迈尔等头目接到夏宫。
当劳斯莱斯在喀布尔山麓飞驰时,尼德迈尔激动万分,他知道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将决定圣战的命运,甚至决定世界大战的走向,如果他们能从阿富汗开始,把整个亚洲的伊斯兰国家与英俄对立起来,那么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将取得全面胜利。
就在这前后脚,世界的另一边,威廉二世的表弟英王乔治五世陷入了恐慌之中。
乔治五世
本来,按照惯例,英国政府和阿富汗埃米尔的交流一直都是通过总督进行的。但现在已是非常时刻,乔治五世决定亲自给埃米尔写信,感谢他的友谊和忠诚,并向他作出保证,协约国马上就取得胜利了。
乔治五世在信中先是夸赞了一番他和埃米尔的塑料友情,又称赞埃米尔对待战争的中立态度,还绵里藏针地提到,协约国即将取得重大胜利,与此同时,乔治五世决定将每年给埃米尔支付一笔2.5万英镑的“感谢费”。
将这封信寄出后,英国人怀着极大的恐惧等待着埃米尔的答复。
话分两头,此刻,承载尼德迈尔的劳斯莱斯已抵达夏宫,这是一座超大别墅,别墅外用铁链拴着许多大象,让尼德迈尔一行看呆了。
尼德迈尔见到埃米尔,激动不已,一股脑把威廉二世的筹码展示出来,大意是,德国不同于英国和俄国,德国完全承认阿富汗是一个独立国家,君主是埃米尔,并希望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里补充一句,尼德迈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英国拒绝承认阿富汗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不同意阿富汗拥有自己的外交政策。
埃米尔听完,不动声色,一副扑克脸。
紧接着,轮到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煽动者发言,他直截了当地问埃米尔,作为一名穆斯林,他是否准备响应徳皇和苏丹的圣战,解放受压迫的数百万英属印度穆斯林,是否会允许德国和土耳其的军队进入阿富汗,并联同他们一起进军印度。
埃米尔回答得很谨慎,但也算坦率,他声称,阿富汗不会逃避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的责任,但是很不幸,阿富汗夹在了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两个大国之间,离德国和土耳其却过于遥远。
尼德迈尔见状,心里明白了三分,转而从军事层面分析,德国必将赢得世界大战。这时,埃米尔换了副面孔,听得极为认真,会面结束前,尼德迈尔发出警告,如果埃米尔继续维持与英国的友谊,那么在战争结束后,将会孤立无援。
当晚,尼德迈尔等人乘坐劳斯莱斯返回喀布尔宾馆,夜雨落下,世界无比安静。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埃米尔待价而沽,并不急于选边站队,一边是德皇和苏丹,一边是英王和沙皇,他会选择哪一边?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判断,阿富汗的埃米尔在等待时机,等到可以确定哪一方能赢得战争。
1915年12月,即德国特派团进入阿富汗两个月后,埃米尔突然将英属印度在喀布尔的官方穆斯林特工召唤到自己的宫殿。
埃米尔将特工领进自己的办公室,锁上了身后的门。
埃米尔告诉特工,自己有一条私密信息要告诉英属印度总督,这条信息不能付诸文字,以免落入敌人之手,必须由特工亲自传达。
这条私密信息是:
我不是两面派,如果可以的话,我打算站在英国人这边。
1916年5月21日,在进入阿富汗十个月后,德国特派团离开了喀布尔,为了提高生存机率,躲避抓捕,他们分成许多小分队,各自沿着不同路线回国。
二十天后,伊斯兰圣地麦加的卫兵将步枪伸出宫殿的窗户,向对面不远处的土耳其兵营开了一枪。
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统治的起义爆发,其目标是终结奥斯曼帝国长达400年的占领。
徳皇威廉二世潜心谋划的圣战,在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地狱之旅后,逐渐走进历史,成为飞灰。
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世人大多把目光聚焦在凡尔登绞肉机等惨烈无比的战役上,却鲜有人注意到,德国派遣特工远征阿富汗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战”。
之前我在写《塔利班真相》时曾提到阿富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缘位置。
号称“帝国坟场”的阿富汗,被印度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称作亚细亚的心脏,英属印度总督寇松爵士则将其形容为“亚洲的驾驶舱”。近几个世纪以来,那些想要称王称霸的帝国,经不住诱惑,都忍不住诱惑要到这驾驶舱里操纵感受一番,却难以驾驭,把握不住,无一不被甩了下来。
那些梦碎阿富汗的帝国,我们熟知的有英国,苏联,美帝,今天这篇关于“德国远征阿富汗”的故事,算是比较冷门,遂不避繁琐,搜集资料,将这段史实故事呈现给诸位。
本文8000多字,如果喜欢,不妨来个一键三连,我谢谢大家。
END
本文作者:哲空空,蓝钻故事创始人
部分参考资料:
《新大博弈:一战中亚争霸记》,(英)彼得·霍普柯克 著,后浪出版
《祸起1914:欧洲迈向一战之路》,(英)黑斯廷斯 著,新华出版社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英)尤金·罗根 著,理想国
《亚洲与一战》,徐国琦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牛津一战史》,(英)休·斯特罗恩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推荐阅读